分享者:姜磊
分享书目:《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以百年征程为画卷,勾勒出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读懂党史,就是读懂“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密码。这本书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更是一本生动的“初心教科书”。从党史中汲取力量,是我们坚守法治信仰、践行检察担当的精神源泉。那些滚烫的历史篇章,终将化作我们司法为民的坚定步伐。
分享者:芮会峰
分享书目:《政治儒学》
读蒋庆著的《政治儒学》,深感其思想独特深刻。蒋庆倡导“王道政治”,以超越神圣、历史文化、人心民意三重合法性构建政治秩序,令人耳目一新。其对儒家政治智慧的挖掘,试图为现代政治困境寻出路,虽具理想色彩,却提供了别样视角。但部分观点或与现实存在距离,如议会制构想实施难度大。不过,本书激发了对传统与现代政治融合的思考,让我认识到在探索中国特色政治发展路径时,传统儒家思想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
分享者:段琼阳
分享书目:《罪有应得》
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作者对人性深渊的精准剖析,更以连环杀手杰科·万斯的回归,将犯罪心理侧写与伦理困境推向了极致。《罪有应得》的结尾并未给出“正义战胜邪恶”的爽快案,反而以托尼的自我放逐收场。这种留白,恰是麦克德米德对犯罪小说传统的突破--她拒绝提供廉价的希望,却迫使读者直面现实的复杂性。在当今社会,当暴力事件频发、算法操控人性、正义标准日益模糊,这部作品的意义早已超越类型文学的范畴。它提醒我们:对恶的凝视,不是为了沉溺于恐惧,而是为了在理解中寻找超越的可能。
分享者:秦钰坤
分享书目:《深蓝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是真实案例,也是警示教育,在每周“党建+周例会”学习警示教育时,都是在警示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安工作的目的不应仅限于惩处一时一事的罪恶,更应该负以真实案例教化人心,宣扬正气之责任。”我想,做检察宣传工作更应如此,案件办结不是终点,而是法治信仰播种的起点。党公诉席上铿锵陈词转化为屏幕前的普法漫画时,当卷宗中里的罪与罚制作成能让大家看到的警示教育微视频时,检察宣传工作才真正触摸到“以案治本”的深层价值。
分享者:张振付
分享书目:《秋园》《浮木》《我本芬芳》
这三部作品以细腻笔触记录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展现了平凡生命的伟大光辉。让我们看到书中人物在困境中始终“向阳而生”的信念,这正是检察人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映照。法律工作既要秉持理性,亦需体察人间冷暖,愿我们如书中所言,以心中之光照亮法治前路。
分享者:邹元柯
分享书目:《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以童话的形式展开,就像一位温暖而睿智的老友,为我们打开探索内心世界的大门。主角蛤蟆先生原本热情开朗,却突然陷入抑郁的沼泽。为了寻找答案,他拜访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在十次的面谈中,一些变化终于悄无声息的发生了。阅读这本书,就像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蛤蟆先生的“治愈之旅”提醒我们:唯有读懂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作为法律人,我们既要守住社会的“心理健康”,也要学会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平和,以更从容的姿态践行使命。
分享者:刘晨晨
分享书目:《云边有个小卖部》
初读这本书时,我便被它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所吸引,仿佛跟着主人公刘十三一同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云边镇,经历了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离别与重逢的心灵之旅。云边镇,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宁静而质朴,有着青山、田野和慢悠悠的时光。主人公刘十三从小和外婆王莺莺相依为命,他怀揣着走出小镇、追逐梦想的愿望,努力读书,想要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考学失利、爱情失意、工作受挫,他的人生仿佛陷入了黑暗的泥潭。但正是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他被外婆用拖拉机“强行”带回了云边镇,也正是这次回归,让他重新发现了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温暖与美好。
分享者:张艳炜
分享书目:《人世间》
《人世间》这本书,通过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历程折射出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生活,让没有亲身感受那个知青年代的我,通过这本岁月的教科书穿越至那个淳朴热情的时代用温柔却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无论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朴素日子谱写成歌的伟大。
分享者:薛靖雯
分享书目:《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讲述爱情婚姻问题的小说, 18岁左右读这本书,只觉得作者有着少女梦幻,是一部浪漫题材小说,妥妥的傲娇钻石王老五爱上有美貌有思想有内涵有尊严有个性的灰姑娘的故事,结局是俩人结婚,这就是玛丽苏爽文,不理解这部小说为何会被评价为世界名著。后来再读这本书,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读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傲慢”和“偏见”这两个主题下,通过主人公的性格缺陷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来展现的人性思考、社会背景下的婚姻价值观。
分享者:李柳洁
分享书目:《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让我惊叹的是它在描述阿德勒心理学“目的论”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即“愤怒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的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在某次圆桌会议上发了很大的火,当场的同学们都陷入了恐惧的情绪,事后他问我为什么没有害怕,我说因为你是在装作很愤怒,并不是真的愤怒。当时更多的是出于对他的了解,以及平时相处产生的默契。可当我读到这点的时候,我才明白,也就是这本书论述的第一个观点“我们产生了某种目的,才会去选择相应的手段,而非是现有某种原因,才有了某种结果”
分享者:王淑焕
分享书目:《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作家福柯的代表作,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共十个章节,论述了惩罚和规训作为权力技术学的手段,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并由此产生的一些观念。在新时期,我们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阅读各类书籍,不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从这些书中获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用之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法律纲领,是每个人都应当牢记的法律宣言,我们可能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做,但自己不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分享者:李震乾
分享书目:《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以阿富汗为背景,深刻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爱与救赎的力量。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友情与救赎的故事,更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或许是未竟的理想,或许是待弥补的遗憾。愿我们都能像阿米尔一样,在追逐中学会勇敢,在忏悔中重获新生。最后,以书中一句话共勉:“我们是否知道心中的风筝在何处?人生错过便不再得到,每当风筝升起,请问问自己是否珍惜了所拥有的一切。”
分享者:马俊磊
分享书目:《活着》
《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小说以平凡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一段深刻而悲惨的历史背景。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他的坚强与乐观,更能深刻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复杂。这本书与喜剧毫无关联,可我读之后,认为不能单纯被归为悲剧。虽说福贵最终孤身一人,看似落得了悲剧的结局,但福贵的一生绝非一个“悲”字就能诠释,支撑他熬过每一个绝望时刻的,是生命中那些美好的过往、更是富贵自身强大的内心。余华在自序中提到,“这篇小说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分享者:姬培培
分享书目:《目送》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生中最寻常也最深刻的场景:目送孩子第一次走进校园,目送父亲在病床上逐渐模糊的身影,目送时间如同沙粒般从指缝流逝。这让我联想到在检察院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修行之路不必孤独。机关工会就是那盏始终亮着的灯,当我们目送理想、目送责任、目送年华时,始终与你并肩而立。让我们在追寻正义的路上,也学会彼此“目送”——目送成长、目送温暖、目送每一份对生命的珍重。
分享者:董林
分享书目:《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在史铁生的《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宁静而深邃的世界,它教会我们在繁杂的生活中找到自我,并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生活指南,帮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分享者:林熙尧
分享书目:《基督山伯爵》
在《基度山伯爵》扣人心弦的复仇叙事中,爱德蒙·唐泰斯从无辜水手蜕变为复仇天使的过程,满足了读者对正义实现的隐秘渴望。然而,当我们剥离浪漫主义的外衣,这部小说实则展现了一个危险的命题:当法律无法实现正义时,个人是否有权自行执法?基度山伯爵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表面上是对司法不公的矫正,实际上却暴露了私刑思维的内在矛盾——它不仅无法真正修复伤害,反而可能陷入永无止境的暴力循环。《基度山伯爵》警示我们:私刑正义虽然快意恩仇,却可能让复仇者成为新的加害者。真正的法治社会,应当通过完善司法制度、保障公平审判,避免让个体走上唐泰斯的悲剧道路。
分享者:郭延宾
分享书目:《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浮躁的时代,读书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资。当我们被琐碎日常裹挟时,翻开一本书,便能与智者对话、与心灵和解;当我们处于现实困惑时,字里行间的智慧往往能点亮一盏灯。正如作者所言:"读书不会辜负每一分专注,你读过的每一页书,都在默默重塑人生的底色。"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份阅读指南,更是一剂治愈生活的良方。它让我相信,无论生活如何匆忙,只要愿意捧起一本书,就能守住一片精神的桃花源。